【光明日报】“最土博士”的非遗传承之路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17-02-28 09:34
A A A

光明日报记者龚亮

他深入山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村民们亲密接触,他立志成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人。他就是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社会学系博士腾跃。2015年11月,他主动申请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文化志愿活动。

初识土家文化

土家族文化的“三宝”——山歌、南曲、撒叶儿嗬,这都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这里的村民而言,这些只是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

“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夜幕降临,资丘镇革命英雄纪念碑广场上篝火熊熊燃烧,10名土家汉子赤膊上阵,随着鼓点,踏着节奏,边跳边唱。这是腾跃第一次看到撒叶儿嗬的情景。这种原始粗犷的舞蹈,看得这位90后的大男孩儿热血沸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

撒叶儿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丧仪习俗,与众不同之处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在土家人看来,人的生老病死,就像四季轮回一样,是顺应了大自然的规律。撒叶儿嗬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音乐旋律原始古朴、粗犷豪放。

初来乍到的腾跃连当地方言都听不懂,他拜当地文化名人田汉山等为师,苦学撒叶儿嗬。有时候为了拿准几个字的曲调,腾跃要重复练习半天。同时,他发现当地村民都以口耳相传,很容易出现偏差,腾跃创新传承思路,用乐理知识记录撒叶儿嗬的鼓点。在舞蹈动作方面,他借鉴了大众体操分解动作的办法。刻苦的练习加巧妙的学习方法使腾跃很快成了资丘远近闻名的撒叶儿嗬“博士小师父”,同时他还总结出了一套撒叶儿嗬速成学法。

成为“最土博士”

为了尽快与村民打成一片,腾跃以不方便下乡为由,婉言拒绝了文化站在镇里给他安排的房子,主动搬到村子里住。在村子里,腾跃与村民一同打扫院子、做帮厨、聊天,慢慢与他们熟悉起来。

实地普查的工作极为辛苦,资丘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腾跃买了一台山地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往往一天要骑行30余公里。一年来,腾跃的足迹踏遍了资丘镇19个行政村及1个社区,对那些掌握民俗技艺、知晓民俗文化的民间艺人进行走访、摸排,协助资丘民族文化馆对民间艺人、民间文化归类、建档工作。

春节期间,腾跃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家族过年的习俗,决定留在村里过年。土家村寨里的年轻人,平时大多都外出打工,只有过年时才回来,这正是腾跃观察村落民俗文化传承的好机会。过年时年轻人由长辈带着,唱一唱南曲、跳一跳花鼓子。除此之外,还有杀年猪、挂腊肉、拜土地公等风俗。腾跃记录下这些极具特色的土家民俗,整理成民俗风情片《岁时节庆·杀年猪》。

短短一年时间,腾跃这个城里来的博士,成为最接地气、最贴近群众的“最土博士”。

立志非遗传承

最让腾跃发愁的是当地百姓“守着宝贝不识宝”,他下定决心,要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腾跃将自己总结出的撒叶儿嗬速成学法应用在了资丘小学等学校的“民间艺人进课堂”活动中。课堂上作为助教的他帮助老师维持纪律,示范撒叶儿嗬舞蹈动作;课堂下他则帮助民间艺人备课并对学生进行辅导。除了促进民间艺术走进学校课堂,腾跃还帮助镇文化站开办了村民培训班,采取相似的方式来教授村民。

经过在资丘近一年的生活体验,包含腾跃在内的项目组撰写了《传统村落传承实践子报告》《学校传承(学校教示)子报告》两篇报告,拍摄了3D撒叶儿嗬教材,制作了一批地区文化戏曲唱片、民俗风情专题片。这为当地文化传承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腾跃的文化志愿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他传承与发展土家文化的心却未曾改变。“我一定努力成为撒叶儿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腾跃表示。

[责任编辑:石佳]

转载至《光明日报》(2017年02月26日 03版)news.gmw.cn/2017-02/26/content_23824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