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群学讲坛 郑震:《关系主义的社会学视角——一种对社会存在的解释》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17-11-28 09:28
A A A

2017
11 19 日上午,应邀前来的南京大学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教授郑震博士在我系 210 会议室开展题为《关系主义的社会学视角 —— 一种对社会存在的解释》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我系徐炜 教授 主持。
首先,郑震教授讲述了西方关系主义的兴起。西方传统主流的社会学是崇尚实在论和实证主义的,而关系主义的兴起体现了绝对主义的衰落和相对主义的崛起。郑震还谈到促成关系主义在 20 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学思想中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启蒙乐观主义的衰落, 20 世纪的科学革命,消费社会与资本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席卷西方世界的社会运动,以及哲学和人类学的相对主义等等。
其次,郑震教授讲述了西方主客体二元论思想的错误。郑教授认为西方关系主义社会学并没有完全摆脱主客体二元论的困扰,这不仅包括例如福柯和布希亚的后结构主义,还包括例如埃利亚斯和布迪厄超越主客体二元论的企图等等。他认为二元论割裂了社会现象,制造了虚假的实体或虚假的对立。另外,郑教授还认为还原论是二元论隐蔽的变体,主客体相互作用论是二元论最隐蔽的形态。
接着,郑教授讲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启发。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是关系主义而不是主客体二元论的。关系主义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式思维,农耕民族求安定、顺应节气和天人合一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导致社会关系复杂化和社会矛盾滋生蔓延,这使得社会关系问题成为先秦知识分子的主要问题。而西方早期是游牧民族,他们自身的匮乏和不断的向外求索推动了天人对立思想的形成。孔子认为 孝悌 是人性的自然抒发,是最基础的自然本性。这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关系存在。而以孝悌为基础的仁爱的关系主义实质是由共属一体的自由与规范来加以揭示的,它既是自发的关系性追求,也是对社会关系的规范性调节,而这一调节的实现又期待着个体的自发努力。而 推己及人 则进一步将仁爱发展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博爱,它反对私欲和私利,认为它们妨碍了人性之善的自由发挥,与此同时它还援引礼的约束,而孝悌的规范性则已经在人性中为礼奠定了基础。合乎于仁德的 是孔子礼乐思想的具体表现,它把对他人存在的考虑置于礼乐制度的核心。礼乐制度正是基于人与人之间无法回避的关系性,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所执行的一套以他人为定向的规矩。
最后,郑震教授阐述了自己对关系主义的见解。郑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关系束,个人不能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来谈。整体论认为社会大于个体之和,而关系主义认为最小社会单位是关系而非个体,个体是社会历史关系的束集,整体也是关系,整体的性质并不大于部分。因此,郑教授提出了 原初的社会事实 派生的社会事实 两个概念,前者指前对象、前反思和前话语的社会关系,而后者则有意识地在观念上割裂了原初关系,以此来建构对象化、反思性和话语性的关系。派生事实奠基于原初事实,也会改变原初事实,二者既有合作与冲突,也可能彼此并列。原初事实的基础性透露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信息,即人的社会历史存在是社会历史关系,关系与关系的各方在本体论上是同时的。郑教授还认为关系主义不是对社会事实的反映,因为理论视角的社会历史性、经验的无限可能性和生命的有限性。关系主义只是比二元论更加逼近现实。
郑震,男,1975年生,江苏南京人。主要从事身体问题、文化问题、日常生活问题、中国社会思想史和西方社会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专著《作为存在的身体:一项社会本体论研究》,《身体图景》,《另类视野:论西方建构主义社会学》等,在《社会学研究》、 《社会理论学报》(香港)、《天津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 《文化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迈向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论日常生活》,《时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论文。2013年入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